跳至主要內容

米酵菌酸真相解密!專家警告這3種食物千萬要小心

米酵菌酸跟「米」沒半毛錢關係?農糧署急澄清真相

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食安事件,讓大家看到「米酵菌酸」四個字就頭皮發麻。但你知道嗎?這個聽起來超可怕的毒素其實跟我們每天吃的白米飯根本沒關係!農糧署特別跳出來拍胸脯保證,台灣的國產米從收割到上架最多半年,加上嚴格把關的產銷履歷,吃米粉、粿條這些米製品真的不用自己嚇自己。

真正元兇竟是「它」!椰毒亞型菌藏身20年沒作亂

搞出事情的其實是「椰毒亞型唐菖蒲伯克氏菌」,這種菌在台灣的土壤裡已經住了超過20年。不過專家掛保證說,台灣本土的菌株根本不會分泌毒素,重點是要看食材的來源和保存方式。像進口的玉米澱粉、椰子製品這些就要特別注意,尤其是從中國、印尼這些曾經出過事的國家來的原料。

4大條件養出致命毒素!你家廚房可能中鏢

想要不讓毒素找上門,一定要記住這四個關鍵條件:

  1. 酸鹼值中性(pH6.5-8.0)→ 跟人體血液差不多
  2. 溫度剛剛好(26-32度)→ 比夏天室溫再涼快一點
  3. 油脂含量高→ 特別是含油酸的食用油
  4. 鹽巴放不夠(<2%)→ 比煮湯的鹹度還低

反過來說,只要做到「低溫保存」、「多加點醋」、「鹽巴下手重一點」,就能有效抑制細菌作怪。中興大學教授還特別提醒,那些「低酒精、低鹽分、中性pH值」的發酵食品真的母湯亂吃!

3大地雷食物清單!印尼椰子天貝曾奪命

  1. 椰子製品:1895年印尼就有人吃椰子渣發酵的天貝吃到喪命,現在雖然改用黃豆做,但自製椰子發酵品還是很危險
  2. 玉米澱粉:中國東北拿來做麵條的發酵玉米粉就出過事
  3. 木耳銀耳:泡發時間沒控制好,常溫放太久就會變成細菌溫床

專家特別強調,這些中毒案例九成都是「家庭自製」出問題,像台灣人常吃的白飯、米粉,只要正常煮、當餐吃完,基本上安全得很。重點是要避免把高油脂食材放在不冷不熱的環境,像有些人習慣把煮好的湯麵放在瓦斯爐旁等家人回來吃,這種行為真的超母湯!

自保3大招學起來

  1. 濕貨快處理:泡發的木耳、香菇不要室溫放超過2小時
  2. 冷藏要徹底:吃不完的澱粉製品用保鮮盒裝好馬上冰
  3. 來源要看仔細:買包裝食品認明CAS、產銷履歷標章

最後提醒大家,雖然米酵菌酸真的很毒,但其實只要掌握「低溫、高鹽、加醋」三大原則,日常飲食還是可以放心吃啦!

分類:健康養生